本报记者 张丫
旺山脚下,青山绿竹环绕之地,在砖头垒起的简朴小院里,周熠锋忙着给一院子的兰花拍照,那盆准备参加苏州春兰展市民晒兰大会的春兰“汪字”也赫然在列。
前天,苏州市第25届春兰展暨首届市民晒兰大会在沧浪亭正式开幕了。中断了三年的苏州春兰展格外吸睛,特别是首届市民晒兰大会的创设,让市民纷纷捧出自家宝贝送到沧浪亭、可园与游客们共赏,艺兰人周熠锋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出生于1984年的青年艺兰人,自学养兰十几年,是圈内小有名气的“兰痴”。他说,兰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最适合走进千家万户,“室静兰香”说的就是苏州人的平常生活。
15年养了200多个品种
有着省级网红美丽乡村之名的旺山,聚集着一批艺术爱好者和各类艺术工作室,周熠锋的观艺小舍就在旺山脚下。小舍拙朴雅致,陈列着书画、陶艺和各类艺术摆件。小舍很小,除了有着丰富有趣的各类展品,还有着大大的“景观”,那就是一院子的兰花和时时飘过的花香。周熠锋收好拍照的工具,给记者介绍起了他的宝贝。
“这个是‘老八种’汪字,这个是宋梅……你看这盆,花品多棒……有些花和盆,1:2的比例会比较好看,当然也要看叶形。”他站在一盆盆兰花中间,不时端起一盆就开始滔滔不绝。“兰花很讲究的,不同的叶形要配不同的盆,兰花应该是最讲究器皿的,我觉得比盆景还要讲究。”他告诉记者,他院子里的兰花不仅花是自己养的,花盆也都是在宜兴定制的,盆景上的字、画也是自己和朋友刻写的。十五六年的养兰经历,让周熠锋对兰花的一切都如数家珍,规模也日益扩大,“养了大概200多个品种,应该有近500盆吧,这里只是一部分,我还有一个兰圃。”
因为画兰爱上养兰
说起养兰的缘由,周熠锋的初衷有点特别。大学期间他开始画兰花,起初总也画不好,照着名家名作临摹,也差强人意。他决定自己养兰,用于观察与习作,便一发不可收拾。
养兰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容易的,周熠锋也交了不少学费。“养兰都是自己琢磨的,看书、上网,从选苗到买土,一步步做,刚开始也养死了不少兰花。我家人还笑话我,别人养兰赚钱,你投了五六万元也没见开花。”现在回想起来,他都乐不可支。周熠锋说,兰花其实是最好养的,当你摸清了它的习性,它就是“懒人花”,一周浇一次水即可。兰花也是最适合走进千家万户的花,喜阴、通气就行,摆在案头、几架上,高洁、雅致,平添许多艺术气息。“10年前,我就是在阳台上养兰花的,规模最大时竟然达到200盆。”
周熠锋养兰有着自己的特色,他讲究兰花的生命力,不讲究花叶的胖瘦,“那是园艺的标准”。他追求自然界的山野之气,注重兰花在天地间的自然生长,包括叶片上的焦尖斑点,他也一应保留。“养兰并不仅是养兰,养的是身心;画兰画的也不是花、不是叶,而是山野、是自然界的状态。”
苏州人的“爱兰说”
苏州自古是“兰乡”,艺兰、赏兰雅事十分普遍。文征明有诗“手培兰蕙两三栽,日暖风微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在苏州,像周熠锋这样的艺兰人不在少数。他的邻居秦老师也是爱兰之人,两个兰花大棚与周熠锋的兰花相邻;引领记者前去采访的林长贵,是金属雕刻手工艺人,在旺山也有一隅天地,养兰花种菖蒲。他们有着各自的职业,以兰会友,闲情雅寄,丰富着日常生活。在周熠锋看来,苏州人艺兰有园艺的基础,更注重兰花文化,注重兰花与生活、艺术的结合。
同行采访的沧浪亭管理处副主任郑期栋告诉记者,今年苏州春兰展创设了首届市民晒兰大会,受到了热烈欢迎,除了像周熠锋这样的“养兰大户”,更多是十几盆甚至三五盆的普通市民,他们一样养兰、爱兰,将心爱的兰花送到园林里展览、交流,传递着“室静兰香”的苏式生活方式。郑期栋介绍,今年是苏州兰花协会成立30周年,沧浪亭管理处作为会长单位举办了一系列兰花活动,吸引着苏州乃至全国的兰迷。接下来还有蕙兰、建兰、寒兰等众多“兰系列”,期待与市民、游客一同分享,写就苏州人的“爱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