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调查】
本报记者 王可 严松
秋日清晨,凉风徐徐,三五居民在古城老井边坐聊“家事”。晌午过后,大院里格外热闹,居民同坐一条长板凳,兴奋地聊着为街巷石砖“美缝”的事……不设主席台,不设发言席,大家围坐成一个“同心圆”,居民代表热情提问,职能部门负责人坦诚回应,气氛十分热烈。近年来,古城各基层管理部门因地制宜,推出“井边议事会”“板凳议事会”“追光议事会”“幸福大院议事厅”等1000多个民主议事阵地,原本正式而严肃的议事场所换到居民家门口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空间中,议事阵地正向“亲民性”“接近性”方向发展。形式轻松接地气的议事阵地何以凝聚合力,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诉求的向上流动,并推动成功解决?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A
水井边、花园里、大院中
协商议事阵地搬进居民生活空间
这几天,住在姑苏区平江街道钮家巷11号的钟阿姨每天都会到附近转一转,关心街巷石砖安全美缝项目的施工进度。不久以前,由她提出的“钮家巷路面石砖缝隙大,多次绊倒行人”问题引起周边居民和社区关注。
于是在古城廊檐婉转间,一场“井边议事会”在围井而居的“原住民”身边展开。在古巷东升里的双井边,居民们将几个圆石桌当成会议桌,摇着蒲扇,再轻嘬一口茶,先是漫天闲聊,然后十分自然地过渡到“急难愁盼”中——“钮家巷石砖缝隙大,穿高跟鞋的市民游客经常把鞋跟卡进缝隙,很是尴尬”“石砖的缝隙还会藏污纳垢,沦为烟头的‘收容所’,影响城市形象”……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大家畅所欲言。社区党委书记张英缨还把相关古建公司负责人、网格员、社区“能人”等请到古井边,直接与居民对话,共同制定美缝方案。
“以往碰到这类问题,我们要先到社区反映,然后由社区上报相关部门为我们链接资源,等施工人员实地走访、测量尺寸等一系列流程下来,需要好几天的时间。自从家门口有了议事阵地,而且形式活泼接地气,还能直接与项目施工方对话,效率真的非常高。”钟阿姨乐呵呵地说。
大树枝繁叶茂影响居民楼采光,是古城许多老旧小区的“通病”。在平江街道大儒巷社区天宫寺弄小区,由社区牵头、居民主持、住建部门参与的“追光议事会”应运而生。“追光议事会”选址在绿树环荫的环境下,将原本的“矛盾场所”转变为议事阵地,让大家实地实景商讨大树遮光的解决办法。在体育场路1号幸福大院,李玉珍和其他6位护花队员聚在一起,商量接下来大院内花草养护难题。“大院就在楼底下,需要养护的花草就在院子里,我们下楼碰个头,就能把这个大院的后续维护难题商量好。”李玉珍对幸福大院这处楼底下的议事空间十分满意。“对小区治理有什么想法、遇见什么难处,茶余饭后散个步的时间就能凑在一起聊一聊,比专门去社区议事厅、会议室方便得多,而且形式活泼轻松,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李玉珍说道。
B
延伸基层治理触角
1062个“微阵地”倾听百姓声音
古城老居民多、老旧小区多、涉及诉求多,是考验基层治理的一道难题。张英缨在社区工作20多年,对于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摸索途径十分熟悉。她告诉记者,古城居住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往往以居民大院、古井古桥作为“生活圈”,缺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要想让这一部分居民主动到社区参与公共事务,有些不大现实。
针对这种情况,2015年,张英缨根据钮家巷社区居民围井而居的生活习惯,创新推出了“井边议事阵地”,让老居民们在洗碗洗菜、喝茶聊天的过程中就能沟通需求,寻找解决方案。凭借这种主动走近居民身边的做法,钮家巷社区为居民解决了上千件“急难愁盼”的事,真正抓住了老百姓的心。“在我看来,走到居民身边,接地气地了解这些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社会问题,才能解决居民心中真正盼望和关切的问题。”张英缨说。
2020年,钮家巷社区又联合大儒巷社区、历史街区社区组建“板凳议事会”,将民主议事阵地从井边延伸至背街小巷。与此同时,古城各街道也纷纷牵头搭建“板凳议事会““追光议事会”等,因地制宜推出1062个“小巷红韵”党群服务微阵地,建成37个“邻里红韵”党群服务驿站,结合“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常态收集和解决居民诉求。截至目前,姑苏区已举办13期“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全区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赴169个社区,解决、答复群众诉求8200余件。
C
将“共识”转化为“共为”
多元议事平台唤醒居民主人翁意识
议事平台不断向老百姓身边“靠拢”,其实背后藏着的是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深度思考和逻辑转变。平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协工委负责人朱留军表示,居民是社区治理中最广泛和最宝贵的资源,既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也是治理成果的享有者和受益者。“社区议事形式和阵地的多元化,搭建起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民意桥梁’,帮助居民找到了理性有序表达意愿的渠道,有利于唤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从关注身边的民生小事,转而主动关注区级、市级的经济发展大事,实现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朱留军说。
金丽娜是双塔街道锦帆路社区党委书记,也是“幸福大院议事阵地”发起人。她告诉记者,以“幸福大院”为例,社区党组织、广大党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有利于将社会治理中的“共识”转化为“共为”,更利于实现“小事不出单元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镇街”的居民“参与型”社区协商治理新模式,让协商有的放矢,促进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解决。
在打造古城民主议事阵地过程中,苏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明也给出几点建议。他认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不能忽略,多元议事平台的搭建需要兼顾“实地”与“虚拟”两个领域,充分考虑居民的年龄层、接受程度、熟练程度,发挥传统资源与虚拟资源在社区议事平台建设中的作用。“依据社区实际,细分平台议题,有些议题适于在网络进行,有些议题适用于现实开展,有的议题可以先通过网络征询意见,再进行后续实地平台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