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州专稿 文/钱果】
这是一部具有突破性的舞剧创作;是一场具有多元性的艺术融合;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尝试……
10月17日,苏州芭蕾舞团(简称“苏芭”)原创舞剧《壮丽的云》上半场的舞台合成完毕。再过时日,该部舞剧将会亮相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迎来全国首演。
苏芭团长王全兴激动表示,“我从未如此期待过一个舞剧的诞生”“以青春致敬英雄,这是一部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的作品”……
拨开云雾
创造中国芭蕾舞的奇迹
10月,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的舞台上,风起“云”涌,荡气回肠。
白天到深夜,12小时,芭蕾舞剧《壮丽的云》迎来了连续几日的高密度排练,随着舞美视觉的逐步完善,舞剧的全貌日渐呈现,演员渐入佳境,首演蓄势待发。
据苏州芭蕾舞团团长王全兴介绍,2022年,苏州芭蕾舞团开创芭蕾舞剧科学题材之先河,特邀国家一级编剧、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艺术指导苏时进为总编导、编剧,领衔业内一流主创人员倾力打造舞剧《壮丽的云》。
舞剧通过对苏州籍“两弹一星”元勋、部队指战员等典型人物的艺术性塑造,讲述了剧中以王皓云、陈立人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不断突破身体、精神和技术极限,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感人事迹。
这几天,连续参与舞台合成到深夜,王全兴称“从来没有如此期待过一部舞剧”,他告诉记者,“目前,舞剧的创排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演员们的状态非常饱满,目前来看舞台效果超过预期,几乎无需大调整,灯光、道具等细节仍在打磨之中,对于10月下旬的首演,我们非常有信心。”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官宣以来,《壮丽的云》的创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年初的苏州疫情,让排练一度转到线上,创作时间一再压缩;夏天超40℃的持续高温,考验着演员的超凡毅力;科技题材芭蕾舞的罕见,让苏芭成了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也让团队几度陷入创作困境……
王全兴说,“两弹一星”精神,承载着的是家国大义。“舍小家为国家、甘守戈壁沙漠的他们,为中国创造了奇迹。苏芭人同样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致敬伟人,创造芭蕾舞的奇迹。”
十个月的时间,苏州芭蕾舞团挑战创作极限,一路闯关升级,把不确定变成确定,展现了苏芭人的无畏精神,也让王全兴更加坚定创作《壮丽的云》的初衷。
“这部舞剧不仅是一部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的作品,更是‘江南芭蕾’用世界舞蹈语言,讲中国科技故事的匠心之作。”
开创先河
破解芭蕾中的“卡脖子”难题
剧中,王皓云的饰演者为“90后”芭蕾演员元万斌,作为一名苏芭新人,这是他首次在苏芭的大型舞剧中担任主角,担此重任,元万斌和记者坦言“压力不小”。
两个小时贯穿式的演出,40℃高温下的不间断训练,极度考验着元万斌的体力与耐力。为保持状态,他每天会额外抽出一个半小时做力量训练,一个月的时间,体重整整掉了10斤。
如果说保持体力是舞者的“必修课”,人物的精准表达则是舞剧的核心灵魂。科技题材的芭蕾舞剧,国内前所未有,人物表演更是无从借鉴,这让元万斌等主创在创作初期陷入困境。
“一开始,我会去查阅书籍资料,看一些科技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试图从中寻找灵感,找到人物感觉。但逐渐发现,舞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单靠肢体语言,把人物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演绎出来,这是一件难事。”
饰演王皓云之妻唐月婉的芭蕾演员周琪然和记者分享,剧中,总编导、编剧苏时进在处理主人公王皓云与妻子唐月婉的感情时,巧妙地运用了三次离别,如何把这“三次离别”演得饱满而富有层次,是个难点。
“那段时间,我会来回看电视剧《人世间》,仔细研究其中的离别情节,萨日娜老师给了我很多灵感与启发,每次排练离别戏时,我的脑中都会浮现萨日娜老师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在突破重重挑战的过程中,不畏困难,与角色同奋战,共进退,也收获了成长。
元万斌告诉记者,剧中让自己最难忘的一场戏为一幕中的“九次运算”。九次接近成功,九次直面失败,“那段戏里,我有一段solo,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似乎和剧中的人物完全贴合了。”
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强烈冲击着元万斌,让他明白,只要把前面每一步都走好了,自然能在水到渠成中有所收获。
创排期间,苏芭演员们下足硬功夫,在交流与碰撞中,在学习与借鉴中,破解难题,摸索出了一条创新可行的芭蕾演绎方式。
大师加持
让音乐与舞蹈“互相成就”
“虽然我已经有过二十多次舞剧创作经历,可当听说这是一部以当代科学家为题材、以‘两弹一星’元勋为原型的舞剧,着实让我有些紧张。”
题材的新颖,同样也让大师级作曲家郑冰在创作《壮丽的云》主题曲时,有些忐忑。
郑冰提到,创作之初,苏时进导演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细致的剧本,“让我看到了成功的路线图。”
不过,郑冰很快又陷入了冷静思考,抽象的科学实验如何用音乐表达?如何让观众听得进、听得懂?
郑冰告诉记者,创排期间,苏芭团长王全兴特地请来了物理专家,为大家进行知识普及,这给了他莫大的帮助。
“这也点燃了我心中的核分子,我的想象力很快就迸发出音乐核裂变形象,也让我的创作热情和欲望无比高涨,以真情实感促发的灵感使我落笔如水,欲罢不能。”
在郑冰看来,创作过程中,虽然与苏导、苏州芭蕾舞团有过很多碰撞和探讨,但对于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让大家很快便能够默契地达成一致。
“这也是我创作经历中最顺利的一次。我很快写好了很多舞段音乐,特别是《每一次离别》歌曲的写作,使我仿佛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我含着泪写下最后一个音符的时候,好像要走向远方。”